【原標題】廣州:將南沙建設成粵港澳大灣區全面合作示范區
廣州市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核心位置,既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也是先進的制造業基地。隨著灣區經濟體系的推動,廣州的經濟如何受益于灣區?在灣區中又有著什么樣的角色?

直接觀看視頻:CCTV-2 財經頻道 [交易時間]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觀察 廣州:港口位置優歷史久 助力灣區經濟融合發展
廣州:港口位置優歷史久 助力灣區經濟融合發展

廣州的南沙港區坐落于廣州市最南端的龍穴島,是廣佛經濟圈和珠三角西翼城市通向海洋的必經之路。港區具有豐富的港口岸線資源和臨港陸域資源,一、二、三期碼頭已建成16個萬噸級專業化集裝箱深水泊位,可接卸世界上最大型的集裝箱船。

廣州南沙海港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經理 范建強:南沙港是處于珠三角的中心,我們地理位置剛好是在整個大灣區的中心地帶,所以從地理位置來說南沙港的優勢是很明顯的。我們去年的吞吐量達到了1263萬箱,那今年的話肯定會過1300萬箱,外貿航線現在已經有了76條線,每周都會有76班船去往世界各地了,可以連通世界各個港口。
在海上絲綢之路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廣州港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被認為是唯一長期不衰的港口。今天的廣州港,傳承了千年古港的文化底蘊,憑借優越的區位條件及南沙戰略開發機遇,既讓灣區輻射到內地,同時也走向世界。
廣州港務局副局長 黃波:在我們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里邊主要有三大港口,一個是香港港作為傳統的國際航運中心,另一個是處于珠江東岸的深圳港和我們的廣州港。那么這三個港口作為區域中的核心港口,總的貨物吞吐量是超過10億噸,廣州港的貨物吞吐量就達5.44億噸,就是說廣州港在三大港口的貨物吞吐量里占比是超過50%。
廣州:會展經濟與灣區經濟相互推動
廣州與大灣區相互融合發展相互推動的還有會展經濟。據了解,2016年,廣州市舉辦展覽場次538場,增長11.6%;展覽面積896.5萬平方米,增長4%,展覽面積位居國內第二。做了23年會展行業的潘文波告訴記者,廣州作為改革開放的一個前沿陣地,具備了發展會展經濟的幾個主要條件,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體系的推動下,會展經濟會越來越紅火。
廣州光亞會展集團董事長 潘文波:整個大灣區的概念,我認為對會展經濟未來的發展來說,也是個很好的機遇,更是個很好的契機。第一個方面,廣州作為華南會展經濟的核心城市,它可以把整個珠江三角洲的產業,聯合長江三角洲的產業。另外在廣州會展的舞臺上面能夠把我們的產品通過會展平臺向全國輻射,向全球輻射。第二個方面,對香港來說,它是個非常高度互補型的會展經濟。
廣州:借灣區優勢打造重工業基地
廣州既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也是先進的制造業基地,形成了汽車制造、石油化工、電氣機械等5個超千億級的產業,一些重型的制造企業落戶廣州便是依托廣州四通八達的交通體系。

廣船國際的造船老廠在廣州的荔灣區,因為市內很多橋梁限高的原因,廣船國際承接的船只噸位有限。2008年,廣船國際在距離南沙港8公里的位置新建了南沙廠區。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南沙廠區現在已經發展成廣船國際最主要的生產廠區,因為承接船只大小不再受限高的影響,來自于世界各地的大型高附加值船只訂單越來越多。

廣船國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金力潮:我覺得大灣區的方案提出來以后,我們作為廣船國際,正好是在大灣區的,我們自己看到是個中心位置,感到非常自豪。這幾年我們的產值是穩步上升,2014年我們就到了50個億,2015年我們到了60個億,2017年我們將會突破80億。
廣船國際的一名老職工崔愛博告訴記者,南沙廠區剛剛建廠時,因為交通不便、看病讀書難等問題,職工都不愿意來南沙廠區上班。在政府各項配套設施完善之下,南沙廠區從一個避之不及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現在的香餑餑。
廣船國際有限公司項目主管 崔愛博:現在都非常好,因為政府在這方面也有所支持,包括我們公司也配備了廠車,包括現在醫療、小孩讀書都比較到位了。基本我現在全家人都已經過來了,我的父母也好,我的岳父岳母也好,因為我是東北人,所以說基本已經在這里安居樂業了。
廣州依托灣區核心位置優勢,大力發展工業制造業,汽車產業也是享受紅利的產業之一。目前廣州被列為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居全國汽車出口基地城市第二位。2016年,全市產量263萬輛,同比增長19%。
廣汽集團董事長 曾慶洪:通過改革創新為主線,可以說實現一個跨越式的發展,我們從“十一五”的一千個億到“十二五”的兩千個億,到“十三五”會出現三千個億的銷售額,可以說滾動發展實現了不斷增長。我們在去年實現銷售整車是165萬輛,同期增長26%,銷售收入2800多億,也同比增長28%。
廣州香港創業者瞄準灣區機會拓展業務
以廣州為中心,包括香港澳門在內的珠江三角洲,是當今世界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目前正在著力建設的粵港澳大灣區的成長潛力、科技含量、經商前景都被寄予厚望,正是因為廣州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巨大的市場空間,很多企業主都把目光投向了這里。
楊驊力是一名退役的全國散打冠軍,他了解到粵港澳地區退役運動員很難找到對口的工作,于是決定在廣州創辦一個以粵港澳區域為核心,輻射全國的健康物聯網平臺。
廣州大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驊力:我們利用這套系統去帶領很多退役的和畢業的體育人才進行科技的創業,協助他們在創業的過程中,以科技推動他們的健康服務產業的發展。
目前,楊驊力在粵港澳地區選定了退役運動員1200多人,出資幫扶他們在粵港澳地區開辦了80多家健身運動場館,預計年底能夠到達300家。同時,他計劃年底前在香港和澳門的社區投放物聯網共享健身器材各一萬臺以解決運動場館不足。
黃栻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廣州的創業孵化基地針對港澳創業者給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后,時年65歲的黃栻決定在廣州創業。目前,他的公司研究出的體外診斷試劑正籌備在珠江三角洲包括香港和澳門的各大醫院進行臨床測試。
廣州恒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栻:政府的力度其實很大的,好像我們這里3000多平方,政府給我們是18塊錢每平方,你在外面租起碼要50多塊每平方米。我們回香港就很快了,一個半小時到香港了,到香港坐飛機到全世界都可以,很方便。
據統計,廣州2016年凈增2823家高科技術型企業,科技孵化器面積達到860萬平方米,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同時,廣州正在建設廣深科技走廊,實現廣深兩地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在科技、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的快速流動、協同,把優越的地理優勢、樞紐優勢與世界的資本、知識、人才結合起來,助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體系的建成及發展。
陳志英: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范區
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將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從哪些方面下功夫?財經頻道記者專訪了廣州市常務副市長陳志英。
記者 姚佳浩:廣州作為咱們國家重要的一個中心城市,在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它的定位和方向是什么樣的?
廣州市常務副市長 陳志英:廣州市濱江達海,區域腹地遼闊,正好處于粵港澳大灣區A字型的頂端和中部,承擔著全國和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國際服務樞紐、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的功能。
記者 姚佳浩:那么廣州作為咱們國家一個重要的樞紐城市,是怎么來帶動灣區粵港澳大灣區來形成一小時的經濟圈呢?
廣州市常務副市長 陳志英:廣州現在從區內的交通來講,一個是加強廣州區內的地鐵建設的,地鐵與周邊城市的連接;另外一個就是加強快速路和高速路的建設。第一條廣佛地鐵開通以后,我們現在又有其它的路段的地鐵,城際間的地鐵也在加緊建設。通過18號線的延伸跟中山進行,跟中山之間的軌道交通進行連通,另外跟東莞的話,雙方之間在謀劃地鐵的互相連通。
陳志英還告訴記者,廣州的南沙新區是廣東自貿區面積最大的片區,毗鄰港澳,是灣區東西岸的交匯之地,也是國家深化粵港澳合作的重大戰略平臺。接下來,廣州市將利用好南沙新區這個平臺,推動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全面合作示范區。
廣州市常務副市長 陳志英: 目前南沙與港澳在科技創新、專業服務、社會服務等各個方面,與港澳的合作不斷地取得突破。目前在南沙落戶的港澳企業已經近1000家,其中香港企業就超過了900家,而且南沙在科技園區建設,科技創新方面,與香港科技園、香港科技大學,這些方面都有深度的合作。